夏天時,我在各地鄉鎮觀察,綠竹筍向來是竹筍類大宗。東港第二市場的早晨恰恰相反,出現了這樣一個小而異樣的物產風貌。
我好奇地過去探問。賣烏腳綠的農夫跟其它菜販一樣,十有八九來自東港溪對岸的烏龍。東港以大鎮之姿靠海,數百年端賴魚蝦為生,少有農產蔬果,旁邊緊鄰的烏龍自然成為重要的蔬果供應區。
我 很快結識的那位老農,兩三天就來最熱鬧的中山路,蹲坐在大鵬灣飯店前。那天除了烏腳綠,他還帶來了土雞蛋、豆薯、土龍眼、珠仔草和番木瓜。他的烏腳綠分成 兩類,有的採收時已呈幼竹的身形,纖維粗澀微苦,一斤不過三十元。若是牛角模樣的當然較貴,一斤約五十元。怎麼換算都比綠竹筍便宜。
烏龍來東港擺攤的菜農
「為什麼不種綠竹筍?」
「我們這兒靠海邊,綠竹筍長不好,烏腳綠才肥美。」老先生一語道破我的疑惑。
「你們這兒怎麼吃?」我繼續追探。
「煮粥煮清湯都可以啊!」
「你講的煮粥是煮飯湯?」
「是啊!」
飯湯是南部人早中餐最常吃的食物,有此地方習慣以鹹粥稱呼,其實在煮法上,還是有若干差異。好像過了高屏溪以後,也才普遍有飯湯的日常叫法。而兩者做一對照,又有諸多玩味。
飯湯是我在東港最好奇的食物之一。沿著第二市場繞圈,少說有二十來間小攤都有販賣,或亮眼於大街,或深隱於小弄。單賣的不多,大抵混雜於各種麵食或早點之內。
以前去台南,早上一定吃鹹粥,什麼阿堂阿憨的,幾乎都要品嘗,且視為每回走訪台南必吃的食物。飯湯雖是東港的重要早餐,卻未成為在地的旅遊美食。
台 南的鹹粥有兩種煮法。多半以油葱爆香,加入香菇、竹筍拌炒。接著煨入高湯,繼而以小火慢熬。此時若加入熟米,稱之為半粥。若起鍋,碗底添加白飯,再淋上此 一魚骨湯料,乃飯湯也。重頭戲在一碗碗早已備妥的新鮮虱目魚,跟這些食材的結合,就是台南人的傳統早餐了。如今的鹹粥已發展為府城士紳的慢活早餐,遊客認 知台南的重要食材。
東港的飯湯內容各攤不一,卻簡單多了,可隨主人的意思和喜好。大抵不離魚板、芹菜、蝦猴、旗魚肉,還有加上讓我眼睛發亮的烏腳綠筍絲,搭配米飯。
便宜又大碗的東港飯湯
飯湯在東港,一碗約莫三十元到三十五元上下。台南鹹粥最近吃過的,一碗動輒八九十元。從東港的角度,府城的飲食屬於貴族階級,奢華了些。
東港的住民多半是勞動階層的人士,飯湯在這裡乃平常的食物。既可早午餐,亦可午後點心,婚喪喜慶更是必備。尤其是廟會節慶,一煮就是好幾大鍋。飯與湯分開,食客依自己的需要,自行調配飯湯比例。若是勞動界兄弟,每每可以吃上好幾碗。
後 來聽一位賣飯湯的口述,鎮上三百年歷史的東隆宮,每三年一回的王船祭,虔敬奉納的金主比比皆是。於是供給廣大信眾和香客的飯湯,往往大鍋大鍋的端出,食料 最為豐富,遠遠超出目前一般街坊的內涵。害我此後屢屢惦記著,哪回王船祭,除了觀看火燒船外,非得吃到這時的免費飯湯。
鹹粥與飯湯,一物對照一物,也甚是有趣。台南的綠竹、虱目魚和爆香之油蔥,在東港轉而變成此地的烏腳綠、旗魚和蝦猴。
烏腳綠讓我對烏龍周遭的鄉野,更具體浮升一個適合烏腳綠生長的想像地圖。儘管檳榔林和芒果的景觀到處矗立,過了東港溪,一些低漥河岸,總有些陰森的竹叢林,想必都是由烏腳綠組合而成。
當然,由烏腳綠帶出的東港飯湯,另一個重點便是旗魚和蝦猴了。
旗魚是東港的特產,大店小攤都有旗魚丸湯。連八方雲集這種連鎖系列的鍋貼店,在東港設點後也落地隨俗,增列了這一湯品。東港人也吃不慣虱目魚,寧可選旗魚肉。一般飯湯裡的肉料多半即旗魚肉,若有摻以豬肉或鮪魚肉者,老板的誠意恐不免會遭人懷疑。
若說烏腳綠是重要配料,旗魚肉是主要食材,但更不可或缺,充滿東港精神的,絕對是目前最為普遍的蝦猴了。
此一蝦猴可別誤會,想像成鹿港老街上到處可見的,那種短圓的蝦猴或蝦姑,專門被小攤販當成零嘴在銷售。
鹿港的蝦猴主要是潮間帶泥棲地的生物。東港蝦猴是一種接近「蝦B」(劍蝦)的海螯蝦科小蝦。通常有兩種,分別叫善秋猴和金絲猴。牠們棲息在較深的海洋,全身大抵豔紅亮麗,嘴角尖銳多觸鬚,體型比櫻花蝦大,正月時捕獲最多。
東港是蝦類產地,街衢的食品店坊或市場小攤,都有販售。但這種飯湯裡的蝦猴,遊客多半不熟識。大家印象最深的,應該是東港三寶之一,櫻花蝦。另二寶是油魚子和鮪魚。
櫻花蝦也是深海蝦類,目前世界兩大產地,一在日本靜岡駿河灣,另一處即東港不遠的海域。這種浮游生物大抵不受污染,曬乾後烹調,蝦香四溢,很適合做各種食材的配料。
近年來,東港努力開發為各式口味的零嘴,頗受消費族群喜愛。但當地漁會很怕過度濫捉,為了維護這項珍稀資源,還成立十年的櫻花蝦產銷,徹底實行每年五個月的禁捕時間,只准下半年度限量撈捕。這類魚蝦的自律規定,在台灣其它海域尚未嚴格實施呢。
旅居時,恰巧邂逅一位在地姓孔的商人,設了間知名的櫻花蝦店面,在東琉線碼頭附近。二十多年前當漁夫時,根據他的撈捕經驗,八0年代中旬,近海魚類資源已不若以往,前些時的鮪魚季也是曇花一現,現在東港的經濟多半是靠蝦子支撐。
唯 現在的隱憂,不只是捕撈過度了。現今蝦子的捕獲數量雖有管制,去年八八水災卻帶來另一個衝擊。我們以為颱風遠離,陸地汙泥清除了。但大水挾著山上的沙石和 漂流木衝出河口,影響了東港周遭海域的底棲環境。以前該淺的變深,深的反而變淺,海床地理環境大亂,蝦類的數量減少許多。以前蝦猴一年可捉一千五百台斤, 現在不及一半。價格若不提昇,教漁民如何度日。
唉,一談到生態變遷,常教人食不下嚥,似乎也扯遠了。我們再回到飯湯的內涵吧。
一般遊客來東港,進入餐廳時,總會點櫻花蝦炒飯。走訪特產店,大家在意的往往也是櫻花蝦食材。忽略了擺在旁邊,另外兩大類的蝦猴和中蝦。
大 家為何會忽略這兩種蝦,有可能因為蝦猴多鬚,容易刺嘴,北部的人比較不喜愛吃。中蝦長相和用途接近蝦猴,亦遭波及。但當地人不嫌麻煩,曬乾後,一隻隻捉來 剪鬚,做為最常見的食材配料。說真的,此蝦一口咬下,香甜之味四溢,絕非一般蝦仁可比擬。中蝦的用途跟蝦猴一樣,但偏好者多為高雄林園地方的住民,東港人 才是真正的蝦猴愛用者。
蝦猴的的用途也相當廣泛,除了飯湯,平常的米粉和油飯都派上用場。當然,東港獨一無二的肉粿,更是不可或缺。
翻 看東港的旅遊指南,一定推薦什麼小林肉粿葉記肉粿。這種東港勞動界的美食也很平民,約莫五十元左右。雖說便宜好吃,製作卻不見得簡單。主要的食材米漿都是 當天現做現賣。店家往往凌晨三點多起床蒸煮,兼切香腸和三層肉片。至於蝦猴,早已剪掉尖嘴和長鬚,跟香料一樣備妥在旁了。
肉粿的存在也提醒我們,東港是典型的漁村聚落,無怪乎擁有蝦猴這種海洋食物。相對地,背後又有廣大的農田腹地,才可能出現這種獨特的米食。
肉粿係以稻米慢慢磨煮而成米漿,熬得精彩的,米漿凝成粿後細膩又順口。肉粿分有湯無湯二種。吃了三四回後,我有一心得,建議點乾的,再索取一碗米湯搭配。其湯利用魚骨精心熬煮,沾著米粿才能吃出各種食材的層次。
東港美食肉粿
最後一回享用時,旁邊一位父親正在教小朋友吃。
小朋友覺得肉粿索然無味,但那父親耐心地解釋,「你要一口粿,加上一隻蝦子,或者瘦肉,或者香腸,這樣才好吃。」
我試著照那父親的敘述,果然吃得愜意。尤其是切得如薄片的香腸,夾著米粿含入嘴時。
這是哪來的香腸呢?一般說來,做為肉粿配料的香腸,都是老闆自家用豬後腿的瘦肉灌製而成。我積極地探問,肉粿老板自傲地說,「我們的香腸多半自製的,但也有人用小琉球的加持。」
「小琉球?」
「是啊!小琉球最有名的就是香腸。你不知道嗎?」
我繼續呆愣著。
「來東港不去小琉球,只來了一半。去了小琉球沒買香腸,等於沒去。沒聽說過嗎?」
沒想到小琉球在東港外海,竟是這麼重要的存在著,彷彿香港之南ㄚ島。吃完肉粿,漫遊到碼頭,遙望著這個西邊的小島。從香腸的滋味,我不禁浮升一個航向離島的美好想像。
這樣的東港之行若不到那兒,好像真會少了一個況味?還好,明天我將搭船前往。
引用:http://blog.chinatimes.com/aves/archive/2010/09/06/536001.html
0 意見:
張貼留言